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如何走
2014-12-30 11:25:10
来源:本站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临近年底,利率市场化似有加速迹象。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临近年底,利率市场化似有加速迹象。11月21日,央行宣布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的区间扩大到1.2倍,这标志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其网站上公布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学界与业界普遍认为,存款保险条例制定加速,将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夯实基础,扫清障碍。
“在金融改革中,从理论上讲,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一般在利率市场化之前,这在很多国家的实践中也是如此。先有存款保险制度,再有完全的利率市场化,这样可以使存款保险对利率市场化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作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姚志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利率市场化“一步一个脚印”
回顾这两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可谓成果丰硕。2012年,央行分别于6月和7月两次降息,与此相伴,还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窗口”。
2013年,央行宣布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同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进一步夯实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备受关注。今年以来,我国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扩大了利率市场化定价的空间,健全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稳步扩大同业存单发行交易。
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0月,同业存单发行总规模超过了5
亿元,而2013年全年仅340亿元,这对于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提高。
今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11月21日,央行决定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这是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后,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抓住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利率市场化具体推进的路径较为明确,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分阶段逐次加以推进,现在到了最后的阶段,即存款利率市场化展开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建设阶段。利率市场化真正实现,恐怕还涉及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