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地方政府的意愿和能力决定中国经济增速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较大一部分基建投资由地方政府完成。因为其他推动增长的因素表现不及预期,如今要达到增长目标可能就得显著加快基建投资。可土地财政收入滑坡和财政改革限制了地方政府融资,反腐又使地方支出的意愿减弱。因此,中央可能采取给地方融资松绑等措施,但可能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报告称,去年,中国地方政府预算内支出约13人民币万亿元,约等于三倍的中央政府收入,预算外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约1万亿元,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款约2万亿元,预算内外项目支出总额占GDP的27%,“真实”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7%。下图可见,2011年以来,政府的财政赤字(黑线)未见明显减少,还远超预算水平。
然而,中国地方政府支出面临多种负面因素,报告认为主要有:
· 国内房产市场下行调整严重影响土地出让收入,而这是地方政府主要的预算外收入来源;
·中央政府推行限制地方融资渠道的债务改革,指导甄别地方债务,限制地方融资平台借款;
·中央还在推进治污和减少投资浪费,考核地方政绩的重要指标从以前的GDP增长转向环保和社会福利;
· 受持续反腐影响,地方官员出于避免卷入腐败调查考虑,不大积极推动财政支出。
下图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近几个月借款剧减。
面对地方政府支出能力和意愿均受影响的现状,中央政府可能采取一些措施支持地方融资,报告按重要性排序如下:
1、推广公私合营(PPP)项目,这是最重要的融资模式;
2、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留下一定余地,这样做有助于缓和财政改革的冲击;
3、地方国有企业私有化,这能提供一定的支持,但力度不大;
4、利用现有的公共财政存量资金,同样支持力度不够大;
5、政策性银行可能支持,央行可能间接支持,这是最后的手段;
此外,报告预计中央政府可能允许地方政府增发债券。预计中央会继续治理“懒政怠政”现象。
总之,高盛认为,中央政府会尝试多种方式促进地方支出,预计会频繁检查地方工作,推动支出预算执行,出台行政措施保证财政拨款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