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板缘何生变?中概股回归面临选择
《财经》就此向证监会有关人士求证,迄今并未得到正面回应和确认。在此之前,亦未见相关监管机构或权威人士对战略新兴板表达否定意见。就在今年两会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还表态:“战略新兴板并未推迟,正在积极稳妥地做准备。”去年底,证监会市场部主任霍达表示,战略新兴板相关标准和制度正在研讨,其设立将在2016年有实质性进展。因此市场一度相信,战略新兴板在2016年推出应当是板上钉钉。
3月15日傍晚传出删除有关设立战略新兴板的消息后,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闻讯后略表示惊讶。不过他随即告诉《财经》记者,战略新兴板本就定位不清楚,盲目推出容易把市场预期搞乱,比如很多企业就无所适从。在他看来,去年股市异常波动后,高层在有关认识上应当有了变化,因此若战略性新兴产业板不再设立,也可以理解。
一些投资界人士则提醒,是否创设战略新兴板涉及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和制度建设,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连续性,若确实要删除,也应以恰当方式及时、公开、充分说明,以免市场反应过于强烈,比如删除是否属实,为何删除,删除后是否还有新的变化,等等。
据《财经》了解,上交所为了推出战略新兴板,已于去年开始招兵买马,有关人员培训达数月。各大券商、投行也为战略新兴板储备了很多拟IPO项目,其中既包括一些未上市的热门公司,也包括一些已经或正在解除VIE结构的海外中概股以及部分重新私有化的公司。
此前,拟议中的战略新兴板一直被视为承接中概股回归的最佳选择。有关人士表示,若真的已从十三五规划中删除上述表示,可能让已拆VIE准备冲刺战略新兴板的企业面临重新选择。此外,还有不少从新三板退市准备冲刺战略新兴板的企业,何去何从也面临选择。
“十三五”规划草案中提到要“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然而3月5日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明确提及注册制。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3月12日在“银证保”三会联合发布会上回应称,注册制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去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特别专项授权,自今年3月1日起实施。刘士余表示,这标志着政府可以启动注册制改革与现行行政审批制、核准制之间制度转换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注册制的配套规章制度研究论证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博时基金总裁江向阳认为,注册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推进这项工程的一条主线和抓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注册制改革才会水到渠成。
《财经》接触的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若不再创设战略新兴板,对新三板应当是一个极大的利好,若相关制度建设完善,未来资本市场的创新和活力有望在新三板上全面展开,这应当也是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此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曾建议,股票发行注册制先在新三板实施试行,让投资者对企业有较充分的了解,然后,择优进入上交所和深交所。
多位投资界人士相信,近期新三板市场有望迎来制度利好:预计上半年将新三板公司实行内部分层,其后将逐步推出差异化监管政策。截至3月14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已达到6026家,其中绝大部分并无交易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