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亚太继续“领跑”全球 区域内部差异引关注

2015-05-08 09:35:26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摘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月7日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尽管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亚太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中期仍将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月7日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尽管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亚太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中期仍将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在IMF看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劳动力巿场强劲以及欧美经济复苏均利好亚太区经济,但美元升值将对持有大量美元债务的国家带来压力,构成下行风险。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内部各经济体之间差异巨大,与中国、日本相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尼、马来西亚等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国将持续承压。但总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亚洲经济具有积极影响。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似乎并没像人们预期的那么乐观。在新兴经济体依然普遍遭遇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发达经济体也遭遇疲软。欧元区通缩风险犹存迫使欧洲央行大开“印钞机”,美国一季度经济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大滑坡”,新公布的4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虽仍然位于扩张区间,但已为21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全球经济复苏遇阻,但亚太地区经济的前景依然良好。”这是IMF此份报告中的核心思想。与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相同,IMF预计2015年的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率为5.6%,明年小幅降至5.5%,均显著高于3.5%的全球经济增长率。

IMF指出,继续看好亚太经济前景主要基于该地区强劲的内需消费,有效地缓解了因外需下降所造成的冲击。同时,健康的劳动力市场、低利率、油价下跌均成为有利因素。这些因素有望抵消资本流动逆转所导致的金融条件趋紧的负面影响。但报告也关注到区域各经济体差异巨大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经济正放缓至更可持续的增长水平,日本经济增长也有望在停滞一年后出现改善;但另一方面,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尼、马来西亚等在内的非石油商品出口国则会受到贸易条件动荡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各经济体间的货币政策也存在分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包括日本在内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仍不同步,一些货币保持更加密切地盯住美元,一些货币则弹性增大。资本流入流出也导致各经济体的波动性上升。

在这份报告中,IMF特别提示了亚洲地区的金融风险。报告认为,由于债务水平(包括外币债务)近年来迅速上升,亚洲地区的金融脆弱性正在上升。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持续推进,美元走强在提高偿债成本的同时,也可能会抑制需求。对此,IMF亚太区负责人李昌镛表示,尽管债务增加催生了亚洲地区的金融风险,但相对于过去,亚洲各国出现政策错误的概率已大大降低。其中,外界不必对中国经济减速产生恐慌,相反,这种放缓令人欢迎,可以遏制各种脆弱性。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相关阅读

    暂无